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admin │ 发表时间:2022-11-16
1931年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拉开序幕。14年抗战期间,3500多万同胞伤亡、930余座城市被侵占……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河山浴血奋战。
从屈辱到奋起,从苦难到辉煌,今日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中国。一组图片,看今昔对比。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的河本末守中尉带领数名部下,悄悄把炸药安装在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铁轨下。轰地一声巨响,铁轨和枕木炸成了碎屑。
为了给侵略行为制造“借口”,日军在现场放置了三具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将其伪装成被击毙的炸路“凶犯”,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以此“明示”此后日军进攻北大营完全系“自卫”行为。
面对数万日军,十余万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4个月后的1932年2月5日,全东北沦亡,3000万东北同胞惨遭日军蹂躏。“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了无数勇士的名字,也正是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抗日将领吉鸿昌变卖家产购买枪械,同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几天之内接连攻下康保、宝昌、沽源数镇,又收复失陷于日寇之手72天的多伦。
1934年11月,吉鸿昌遭军统特务逮捕。临刑前,他给妻子写下遗书,其中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在刑场的雪地上,他又写下一首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期间,她以诗明志:“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10月26日,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兵留守上海闸北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离。4天时间,谢晋元率部在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
他在遗书中写道: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当局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
在西安,当时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任教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人的罪行,听他们讲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悲恸。他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资料图:江苏扬州百名大学生在学校体育场摆出了“918”、“勿忘国耻”等字形,以此方式呼吁民众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孟德龙 摄
每年9月18日,凄厉刺耳的防空警报提醒着中国人:那是耻辱,也是教训,那是警钟,也是鞭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辈当承先辈遗志。